专家学者看山东|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
发布时间:2023-12-12 阅读次数: 877次

积极探索相对贫困背景下困难群众帮扶机制

——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

□本报记者宋亚鲁

在杨立雄看来,山东省扩大社会救助政策覆盖面,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、获得感和幸福感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山东省制定印发《山东省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》等文件,将因残疾、患重病等造成的支出型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、重病患者纳入低保范围,不断强化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,适度放宽低保申请条件,极大扩大了低保覆盖范围。目前,山东省低保对象共计147.6万人,全省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4%。

“在临时救助方面,山东全面建立了乡镇(街道)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,实行急难对象24小时先行救助和小额临时救助乡镇(街道)直接审批,这切实提高了临时救助时效性。”杨立雄说。据了解,“十三五”期间,山东共实施临时救助89.1万人次,发放救助金26.86亿元。

随着低保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,保障的标准有什么变化?杨立雄表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,山东推动完善了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,全省城乡低保标准由“十二五”末的每人每月472元、283元增长到“十三五”末的732元、560元。山东还建立了特困人员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,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2017年的每人每月752元、484元分别增长到现在的每人每月1009元、777元。

“山东对于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,远不止这些。”杨立雄说,为加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,山东为在保孤儿安排健康体检,建立健康档案,提供诊疗、康复、特殊药品等帮助。全省16市均建有至少1处集养、治、教、康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儿童福利机构。为加强残疾人服务保障,“十三五”时期,山东投入省级福彩公益金5194万元,为7833个低保家庭和贫困户残疾人免费安装和配置假肢矫形器13704件。

杨立雄认为,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关键。山东省委、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指导意见和措施,山东各地围绕探索相对贫困背景下的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新模式,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典型经验。“临邑县‘10+1+3’的大救助工作体系、青岛市城阳区的社会救助心理关爱基地、荣成市的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服务模式、东营市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的‘网格化’管理……”杨立雄对这些地方在救助工作上的创新印象深刻。

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的救助保障工作,杨立雄建议,山东应继续探索新形势下的困难群众帮扶机制,乘势而上求突破,发奋图强开新局,实现社会救助事业更高质量发展。


参考资料
返回上一页

Copyright © 2002-2030 深圳圆梦助孕公司 深圳圆梦助孕公司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